县令、知县、县尉、县丞,这四个官职有什么区别?
县令(等于知县,不同时代称法)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,是主管一县事务的一把手。
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书记兼副县长,是县令的副手之一,一县的二把手。
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局长,是主管一县捕盗、治安等刑事、司法事务的官员,品级一般略小于县丞,也是县令的副手之一,一县的第三把手。
“县令”在其他工具书中的解释,官名。县令之名,起于战国,其时秦及三晋县的长官均称为令。
知县,官名。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。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。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,管理一县行政,称“知县事”,简称知县,如当地驻有戍兵,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,兼管军事。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,明、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,正七品,俗称“七品芝麻官”。
县尉,负责一县的治安和抓捕盗贼的工作,级别在县令、县长(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)之下。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局长。
县丞是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。在县里地位一般仅次於县令(或县长),汉时每县各置丞一人,以辅佐令长,主要职责是文书、仓库等的管理。后代虽有变革,如宋代曾一度废除,或以主簿兼任,但历代大多设置此一官员(一或二人),迄於清末。
县在政区建制开始于春秋时期。那时,秦、晋、楚等国在新兼并的边地设县,后来又推行到内地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在全国推行郡县制。县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历时两千多年不变,直到今天。
在唐代以前,县的长官称县令(人口达万户以上)或县长(人口不足万户)。宋代以朝廷大臣到地方兼领一县之长,称“知(主持)某县事”,简称“知县”,管理全县的行政,有的还兼管军事,官秩多是七品。知县的助手有县丞、主簿等。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,主簿管理全县的粮税、户籍等。清《睢阳尚书袁氏(袁可立)家谱》:“十世赋正 字贞叟,号开美,归德府学诸生,明末考授鄢陵县知县。”
相关文章
- 网络机顶盒怎么连接wifi 机顶盒连接路由器
- 涌怎么读怎么组词(涌怎么读)
- 外力(外力)
- 再见的英文怎么写(再见的英文)
- 鬼师典韦 鬼师典韦 三国演义之典韦战吕布
- 樱花和樱桃,樱花和樱桃的区别图解
- 空调遥控器图标功能都是什么作用(空调遥控器图标)
- 第一次见女方家长送什么好
- 猪无戒(关于猪无戒介绍)
- 莓良心是什么意思
- 母胎solo的意思,母胎solo女生特征
- 石门坎村(关于石门坎村简述)
- 花中隐士是什么花名(花中隐士是什么花)
- 海阳是山东哪个市(山东海阳属于哪个市)
- 电脑开机屏幕没反应
- 怀瑾握瑜兮,心若芷萱出自
- 北京欢乐谷旅游攻略2021(北京欢乐谷旅游攻略推荐)
- 艳的拼音笔顺(艳的拼音)
- 口袋怪兽蓝宝石全攻略
- 哂是褒义还是贬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