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综合百科 > 三昧是什么样的境界(三昧是什么意思)

三昧是什么样的境界(三昧是什么意思)

来源:互联网转载 时间:2025-04-19 04:49:12 浏览量:

1、梵音sama%dhi,旧称三昧,三摩提,三摩帝。

2、译言定,正受,调直定,正心行处,息虑凝心。

3、心定于一处而不动,故曰定。

4、正受所观之法,故曰受。

5、调心之暴,直心之曲,定心之散,故曰调直定。

6、正心之行动,使合于法之依处,故曰正心行处。

7、息止缘虑,凝结心念,故曰息虑凝心。

8、智度论五曰:‘善心一处住不动,是名三昧。

9、’同二十八曰:‘一切禅定,亦名定,亦名三昧。

10、’同二十曰:‘诸行和合,皆名为三昧。

11、’同二十三曰:‘一切禅定摄心,皆名为三摩提,秦言正心行处。

12、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,得此正心行处,心则端直,譬如蛇行常曲,入竹筒中则直。

13、’止观二曰:‘通称三昧者,调直定也。

14、’大论云:‘善心一处住不动,是名三昧。

15、’大乘义章十三曰:‘定者当体为名,心住一缘,离于散动,故名为定。

16、言三昧者,是外国语,此名正定。

17、’同二曰:‘以心合法,离邪乱,故曰三昧。

18、’同九曰:‘心体寂静,离于邪乱,故曰三昧。

19、’同二十曰:‘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,目之为定。

20、就实而辨真心体寂,自性不动,故名为定。

21、’新称三摩地,译为定或正受,等持等念。

22、又曰现法乐住。

23、定与正正受。

24、其义同前。

25、平等保持心,故曰等持。

26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,故曰等念。

27、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。

28、又现定中法乐,故曰现法乐住。

29、正受之异名也。

30、唯识论五曰:‘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,智依为业。

31、’探玄记三曰:‘三昧此云等持,离沉浮,故定慧等,故名等也。

32、心不散,故住一境,故名持也。

33、’法华玄赞二曰:‘梵云三摩地,此云等持。

34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,即是定也,云三昧者讹也。

35、’玄应音义三曰:‘三昧,或言三摩提,或云三摩帝皆讹也。

36、正言三摩地,此译云等持。

37、等者正也,正持心也,持谓持诸功德也。

38、或云正定,谓住缘一境,离诸邪乱也。

39、’菩提心义一曰:‘梵云三摩地,唐云等念。

40、入有情界,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。

41、’念佛三昧有二种:一、一心观佛之相好,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(此二者即观想念佛),或一心称佛名(称名念佛),修行法,谓之念佛三昧。

42、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。

43、二、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,如心入禅定,或佛身现前,或法身实相。

44、谓之念佛三昧。

45、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。

46、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‘修’,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‘发得’。

47、观无量寿经曰:‘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。

48、’又曰:‘见此事者,即见十方一切诸佛。

49、以见诸佛,故名念佛三昧。

50、’念佛三昧经七曰:‘念佛三昧,则为总摄一切诸法,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。

51、’智度论七曰:‘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。

52、’南无阿弥陀佛。

© 转乾企业管理-攻考网 版权所有 | 黔ICP备2023009682号

免责声明: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,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与违规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,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。联系邮箱:303555158#QQ.COM (把#换成@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