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知识与问答 > 粽子最早产于哪个时期(粽子最早产生于哪个朝代)

粽子最早产于哪个时期(粽子最早产生于哪个朝代)

来源:互联网转载 时间:2025-05-05 13:33:01 浏览量:

端午最早的粽子是产于哪个时期

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国端午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,也只最主要的习俗之一。在那一天吃粽子已经成为我们的传统,现在越来越多的粽子品牌已经上市,但是你知道端午最早的粽子是产于哪个时期吗?

据记载,早在春秋时期,用菰叶(茭白叶)包黍米成牛角状,称“角黍”;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,称“筒粽”。东汉末年,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,因水中含碱,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,煮熟,成为广东碱水粽。 晋代,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。这时,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,还添加中药益智仁,煮熟的粽子称“益智粽”。 时人周处《岳阳风土记》记载:“俗以菰叶裹黍米,……煮之,合烂熟,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,一名粽,一名黍。”南北朝时期,出现杂粽。米中掺杂禽兽肉、板栗、红枣、赤豆等,品种增多。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。 到了唐代,粽子的用米,已“白莹如玉”,其形状出现锥形、菱形。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“大唐粽子”。宋朝时,已有“蜜饯粽”,即果品入粽。诗人苏东坡有“时于粽里见杨梅”的诗句。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,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。元、明时期,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,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,附加料已出现豆沙、猪肉、松子仁、枣子、胡桃等等,品种更加丰富多彩。

南北各地粽子口味分析

各个地方的粽子在形状、口味和馅料方面都有迥异的特色,它就像一个“活化石”,映射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点。

粽子最早产于哪个时期(粽子最早产生于哪个朝代)

南北比拼之大小形状

北方粽子个头较大,外形也多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。

南方粽子也秉承了南方人特有的细腻和柔美,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。如广东粽子外形多为锥子状――正面方形,后面隆起一只尖角;苏州粽子则与众不同,它的外观非常可爱,呈长而细的四角形,浑身透着江南的秀美风情。

南北比拼之粽衣:

北方少雨,盛产芦苇,因此,北方粽子大多习惯用苇叶来做粽衣。苇叶叶片细长而窄,所以要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。

南方因盛产竹子,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。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,其中的水分足以保持粽肉的鲜香。

在这些粽子中,以五芳斋的粽衣最为独特,采用野生箬叶来做粽衣。箬叶与生俱来的一种含天然植物香料的挥发性物质,使得五芳斋粽子有一股天然的清香。

南北比拼之口味特色

粽子馅荤素兼具,有甜有咸。粽子口味的特色直接体现了当地的生活习惯与美食文化。

北方菜品以简单见长,这一特点也反映在粽子中:粽子多是简单白米,或者杂以赤豆、枣,蘸白糖食用。

相比北方粽子的简单单一,南方的粽子名声最盛,做法也复杂,尤其是馅料,更是变化多端。而在南方多变的粽子中,又以五芳斋的粽子口味广受欢迎,不仅口感舒适,而且馅料丰富,能够想到的食品都能成为它的馅料。鲜肉、豆沙、蛋黄、莲蓉、蜜枣、排骨等都能在五芳斋粽子里变为可口的美味。

南北比拼之品牌经营

在粽子的经营上,南北方的差异更为明显。在北方粽子中,很少见到独立粽子品牌的身影,虽然目前稻香村和天福号在北方市场享有一定的知名度,但它 们的品牌分别是以糕点和“酱肘子”享誉京城的。而在南方,很早就出现了粽子的专署品牌,五芳斋更是早在1921年开始便专门做起了粽子生意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老字号”。

端午节吃粽子从春秋时期开始至今,在中国千年来盛行不衰,这种风俗还流传到朝鲜、日本及东南亚的泰国、马来西亚等诸国。

粽子最早出现在哪个时期

最早的粽子出现在春秋时期,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为“角黍”,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则称为“筒粽”;在战国时期粽子被赋予道德含义,到了晋代时正式被定为端午食品,它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。

端午节习俗:

1、扒龙舟

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,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,人们通过祭龙,祈求福佑、风调雨顺、去邪祟、攘灾异、事事如意。

2、挂艾草与菖蒲

粽子最早产于哪个时期(粽子最早产生于哪个朝代)

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,来源亦久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。

3、端午食粽

端午食粽,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,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,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、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,而且流传到朝鲜、日本及东南亚诸国。

4、放纸鸢

纸鸢,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,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,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,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。在中国南方一带,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“放殃”。

5、洗草药水

草药水,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,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、去邪气。

6、拴五色丝线

中国传统文化中,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"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"被视为吉祥色。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,曾是很流行的节俗。

7、打午时水

端午节"打午时水”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。古人把端午当天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。

8、浸龙舟水

端午前后的强降水,人们称之为龙舟水、端阳水、发龙水、龙降水等,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,有辟邪作用。

粽子最早产于哪个时期(粽子最早产生于哪个朝代)

9、佩豆娘

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,多见于江南。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。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,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。

10、贴午时符

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“午时符”的习俗。午饭后,家家贴“午时符”。符条上面用朱砂写上“五月五日午时书”等字样,然后挂在门上涂上朱砂用来避邪。

最早的粽子产于哪个时期?

01

春秋时期

最早的粽子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,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。到了晋代,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。食粽子的风俗,千百年来,在中国盛行不衰,而且流传到朝鲜、日本及东南亚诸国。

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国端午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,也只最主要的习俗之一。最早的粽子产于春秋时期。据记载,早在春秋时期,用菰叶(茭白叶)包黍米成牛角状,称“角黍”;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,称“筒粽”。东汉末年,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,因水中含碱,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,煮熟,成为广东碱水粽。 晋代,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。这时,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,还添加中药益智仁,煮熟的粽子称“益智粽”。

南北朝时期,出现杂粽。米中掺杂禽兽肉、板栗、红枣、赤豆等,品种增多。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。 到了唐代,粽子的用米,已“白莹如玉”,其形状出现锥形、菱形。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“大唐粽子”。宋朝时,已有“蜜饯粽”,即果品入粽。诗人苏东坡有“时于粽里见杨梅”的诗句。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,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。

元、明时期,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,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,附加料已出现豆沙、猪肉、松子仁、枣子、胡桃等等,品种更加丰富多彩。

最早的粽子是产于哪个时期 最早的粽子在什么时期出现了

1、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,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。

2、到了晋代,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。

3、食粽子的风俗,千百年来,在中国盛行不衰,而且流传到朝鲜、日本及东南亚诸国。

4、粽子又称“角黍”、“角粽”,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,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。

© 转乾企业管理-攻考网 版权所有 | 黔ICP备2023009682号

免责声明: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,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与违规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,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。联系邮箱:303555158#QQ.COM (把#换成@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