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知识与问答 > 送柴侍御王昌龄注音版(送柴侍御王昌龄)

送柴侍御王昌龄注音版(送柴侍御王昌龄)

来源:互联网转载 时间:2025-04-18 20:36:19 浏览量:

1、流水通波接武冈,送君不觉有离伤。

2、青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两乡。

3、赏析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,单就他的绝句而论,写送别、留别的就不少,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,各具特色。

4、“离愁渐远渐无穷”,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。

5、因为“远”,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,相见之难。

6、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“远”字上做文章。

7、比如:“荆南渭北难相见,莫惜衫襟着酒痕。

8、”“雪晴云散北风寒,楚水吴山道路难。

9、”“平芜尽处是春山,行人更在春山外。

10、”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形象着意表现一个“远”字,而那别时之难,别后之思,便尽在不言之中了。

11、然而,王昌龄的这首《送柴侍御》倒是别开蹊径的。

12、从诗的内容来看,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(今湖南省黔阳县)尉时的作品。

13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(今湖南省武冈县),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。

14、起句“流水通波接武冈”(一作“沅水通流接武冈”),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,语调流畅而轻快,“流水”与“通波”蝉联而下,显得江河相连,道无艰阻,再加上一个“接”字,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,这是为下一句作势。

15、所以第二句便说“送君不觉有离伤”。

16、“谁渭波澜才一水,已觉山川是两乡”。

17、龙标、武冈虽然两地相“接”,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“两乡”。

18、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,“青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两乡”。

19、笔法灵巧,一句肯定,一句反诘,反复致意,恳切感人。

20、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,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,明月共睹,“物因情变”,两地竟成了“一乡”。

21、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,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,又有它鲜明的个性。

22、它固然不同于“今日送君须尽醉,明朝相忆路漫漫”那种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;但也不象“莫愁前路无知已,天下何人不识君”那么豪爽、洒脱。

23、它是用丰富的想象,去创造各种形象,以化“远”为“近”,使“两乡”为“一乡”。

24、语意新颖,出人意料,然亦在情理之中,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、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。

25、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!又何况那青山云雨、明月之夜,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,“欲问吴江别来意,青山明月梦中看”(王昌龄《李仓曹宅夜饮》)。

26、所以这三四两句,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,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,渗透在字里行间了。

27、说到这里,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“离伤”,但是为了宽慰友人,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,不让它去触发、去感染对方。

28、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“离伤”之情,才使得工于用意、善于言情的诗人,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、别而未分、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,以减轻对方的离愁。

29、这不是更体贴、更感人的友情么?是的。

30、正是如此,“送君不觉有离伤”,它既不会被柴侍御、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,恰恰相反,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。

31、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,艺术的辩证法。

32、这种“道是无情却有情”的抒情手法,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,不是更生动、更耐人寻味吗?

© 转乾企业管理-攻考网 版权所有 | 黔ICP备2023009682号

免责声明: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,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与违规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,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。联系邮箱:303555158#QQ.COM (把#换成@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