唱和的读音
诗词的“唱和”是什么意思?有什么形式?
古代诗词的唱和,也称为酬唱或唱酬。
是诗人之间相互酬和应答之作,是从歌曲的唱和借鉴发展而来 最早起于东晋时期,那时候,唱和的诗歌作品开始出现,到南北朝得到进一步发展,君臣就一个事情唱和作诗的情况很多。
唱和诗歌到唐宋时期发展到鼎盛,产生大量唱和作品。
唐宋以后,唱和之风不衰,仍有一定成就,甚至于现在还有。
这些唱和诗歌,题材相同,体裁相同,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相近,然又会各有侧重。
可以是同时而作,看到别人的作品后再作。
根据形式可分联句(一首诗由两人或多人共同创作,每人一句或数句,联结成一篇)、酬和(诗词应答)、赓和(续用他人原韵或题意唱和)、追和(根据前人所写诗或词的原韵或诗意而作)。
这些唱和诗歌音韵也逐步变得灵活起来,从最初的照用或者变次序使用原诗韵字(专业名词为用韵或次序)到同韵不同字(同韵或依韵),再到变韵(不受原诗音韵限制)。
唱和诗歌名篇唐宋居多,如《戏赠杜甫》 《赠李白》《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》《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》《舟中读元九诗》《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》《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》等,现代诗人也有杰作,***与郭沫若的唱和就为人称道,脍炙人口。
古代的文人,用诗歌相互酬唱、赠答,称为唱和。
最早出现赠答类题目的诗文,是在《昭明文选》中,其中收王粲至齐梁赠答诗八十余篇,可见当时赠答体已很发达。
“赠”是先写诗送人,如李白的《赠汪伦》:李白乘舟将欲行,忽闻岸上踏歌声。
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。
“答”是用赠诗旨意进行回复,前者是“唱”,后者是“和”。
但若只有赠诗而无答诗,那么就不能称为“唱”。
赠诗在诗题上一般标出“赠”、“送”、“呈”、“寄”等字样,而不标“唱”。
答诗标“答”、“酬”、“和”等字。
为了表示敬重,还可写“奉答”、“奉酬”或“奉和”,如黄庭坚的《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》。
(1)山色江声相与清,卷帘待得月华生。
可怜一曲并船笛,说尽故人离别情。
(2)梦中往事随心见,醉里繁华乱眼生。
长为风流恼人病,不如天性总无情。
最早的赠答诗,应该为苏武、李陵的送别诗。
《苏武李陵赠答诗》是一组赠答诗,被认为是李陵与苏武作为好友之间互相赠答的组诗,今存10多首。
在五言诗发展史上被视为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之一。
《李陵与苏武诗三首·选一》良时不再至,离别在须臾。
屏营衢路侧,执手野踯蹰。
仰视浮云驰,奄忽互相逾。
风波一失所,各在天一隅。
长当从此别,且复立斯须。
欲因晨风发,送子以贱躯。
《苏武与李陵诗四首·选一》骨肉缘枝叶,结交亦相因。
四海皆兄弟,谁为行路人。
况我连枝树,与子同一身。
昔为鸳与鸯,今为参与商。
昔者长相近,邈若胡与秦。
惟念当离别,恩情日以新。
鹿鸣思野草,可以喻嘉宾。
我有一樽酒,欲以赠远人。
愿子留斟酌,叙此平生亲。
关于唱、和的区别唱和诗分两种,一种是所酬和的诗,就是用来诗的旨意回答,在韵目方面没有限制。
另一种是限韵,就是“和”诗需要根据所赠诗篇的韵脚来用韵,这类诗出现较晚,又称“和韵”诗。
和韵的风习起于中唐,元稹和白居易之间是其中代表。
《珊瑚钩诗话》载曰:“前人作诗,未始和韵。
自唐白乐天为杭州刺史,元微之为浙东观察,往来置邮筒唱和,始依韵,而多至千言,少或百数十言,篇章甚富。
比如白居易听说元稹在江陵生病,给元稹寄药做《微之江陵卧病以大通中散碧云垂云膏寄之因题四韵》,诗云:已题一贴红消散,又封一合碧云英。
凭人寄向江陵去,道路迢迢一月程。
未必能治江上瘴,且图遥慰病中情。
到时想得君拈得,枕上开看眼哲明。
元稹收到诗之后,和诗《予病瘴,乐天寄通中散、碧腴垂云膏,因有酬答》:紫河变炼红霞散,翠液煎研碧玉英。
金籍真人天上合,盐车病骥轭前惊。
愁肠欲转蛟龙吼,醉眼初开日月明。
唯有思君治不得,膏销雪尽意还生。
和韵的三种形式和韵的唱和诗又有次韵、用韵和依韵三类。
次韵:又称步韵,是指和诗不仅要用原诗的韵字,而且其前后次序也需照原诗韵字的次序,不能改移,难度比较大。
如苏轼的《水龙吟·次韵章质夫杨花词》:似花还似非花,也无人惜从教坠。
抛家傍路,思量却是,无情有思。
萦损柔肠,困酣娇眼,欲开还闭。
梦随风万里,寻郎去处,又还被、莺呼起。
不恨此花飞尽,恨西园、落红难缀。
晓来雨过,遗踪何在?一池萍碎。
春色三分,二分尘土,一分流水。
细看来,不是杨花,点点是离人泪。
章质夫原词如下:《水龙吟·杨花》燕忙莺懒芳残,正堤上柳花飘坠。
轻飞乱舞,点画青林,全无才思。
闲趁游丝,静临深院,日长门闭。
傍珠帘散漫,垂垂欲下,依前被、风扶起。
兰帐玉人睡觉,怪春衣雪沾琼缀。
绣床渐满,香球无数,才圆却碎。
时见蜂儿,仰粘轻粉,鱼吞池水。
望章台路杳,金鞍游荡,有盈盈泪。
严羽在《沧浪诗话》说:“和韵最害人诗,古人酬唱不次韵,此风始盛于元、白、皮、陆。
而本朝诸贤,乃以此而斗工,遂至往复有八、九和者。
次韵诗对创作者的束缚确实较大,有故意斗巧的成份在内。
用韵:是指用他人诗篇的韵字写诗,但不必依从原诗韵字先后次序,故与次韵不同。
依韵:指既不次韵,也不用韵,只是按照对方原诗同一韵部的字来协韵,故它比前两种要求为宽。
另外,在唱和诗中还有种称为“追和”。
“追和”是指对前人所写的诗篇,按原意或原韵再效写一篇或若干篇,因这与友人之间赠答唱酬的作品不同,故称之谓“追和”,唐代诗人李贺有《追和柳恽》诗一篇。